其他
“我,月薪5000,欠下网贷12万”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每日人物 Author 每人作者
还贷期间,他认识一个比自己小了十几岁的女孩,两个人互相喜欢,已经要确定恋爱关系,但想到自己身上的债务,张玮害怕自己“耽误人家”,最终跟女孩提出了分手。
撰文丨徐晴
编辑 |金匝
运营 | 一凡
来源 | 每日人物
10月23日那天,她正跟同事聊着天,屏幕突然亮了,消息栏上显示的是网贷平台的信息——催她还钱。手忙脚乱地收起手机后,她冒出的第一个想法不是还钱,而是深深的担忧:同事看到了吗?如果欠钱的事被大家知道了怎么办?
90后余芊,在北方一个“十八线小县城”做公务员,最近几年组织纪律越发严格,如果欠了12万网贷的消息公开,她的工作、升迁都会受到影响。
这12万,余芊已经忘记是如何一步一步累计下来的了,她只知道,大头来自网贷平台,小头是信用卡,如果调出账单仔细看,才会发现她的钱全花在了“让自己变美”这件事上了。
微博上关注的“网红店”又出了新款大衣,满3000减300,要买;换季了应该有一双长靴来搭配,淘宝直播间里200块不到,要买;一个知名的日本爽肤水做活动,打九折送一堆小样,600块,更要买。工资没剩多少不要紧,信用卡还有额度。
每次失恋,余芊也会把原因归结为自己“不够漂亮”。
一直以来,余芊的钱始终不够花,但变美的欲望如此强烈,“不美我活不下去你知道吗?”网贷平台解了她的“燃眉之急”。
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网贷也“帮助”了张玮。
张玮是80后,中专没有读完就退了学。2000年,他18岁,从学校出来先后做过传销、石油钻井、流水线工人、房产中介。2015年,他来到上海一家快递公司,每天分拣派送12个小时,一个月可以拿到7000块。
2018年5月,张玮想承包一个快递点,他算了一笔账,除了上交给快递公司总部的3万押金,他还需要去驾校学开车,以及买一辆面包车,学费和车费加起来,需要7万块。他的借呗有12万的额度,提现7万后,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尝试。
梦想总是美好的,但实际的状况要残酷得多。快递点运行之后,平均每个月能赚7000元,除去公司每个月2000的租金,张玮的房租、社保、衣食住行也要花5000多,整体上看,就是没赚钱。
▲ 催收的人与欠钱年轻人的聊天记录。图 / 豆瓣网友晒图
到了2019年7月,情况更糟糕了。总部要求每个片区都要成立公司,而注册公司流程长,“公司的一些资料没有下来”,总部没办法打钱。张玮没有拿到总部下发的派费,快递点的运营和自己的生活都成了问题,网贷又要还款,加起来一个月要支出一万多元。
在豆瓣的“网贷互助小组”与“负债者联盟”小组里,25337个组员和余芊、张玮一样深陷泥潭。他们大多是90后,也偶有80后、00后,有的欠了几千,有的欠了数百万。小组的帖子里,“焦虑”、“还不上了”、“怎么办”,这些是高频词汇。
去年1月,95后刘雨的弟弟被检查出了尤文肉瘤,这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需要高额的治疗费用,光是化疗、放疗和药品,一天就要几千块。父母卖掉了开了十几年的夫妻店,拿出了多年存款,仍然不够。
刘雨的借呗上有5万的额度,但考虑之后,父母并没有同意使用。一方面,借呗的年利率高,今年借5万,明年可能要还6万。如果还不上,利滚利,债务会越来越多。
从前,刘雨习惯用花呗、借呗买手机和电子产品,他工资不高,分期付款缓解了他的压力,有时还有“24期免息”,更方便、划算。他一度觉得网贷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了便利,但弟弟生病后,他发现,“如果真的出了什么事,网贷是不可能帮助你的”。
轻易得来,代价高昂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使用网贷的“黑魔法”。
现在,全国有1.75亿90后,其中只有13.4%的年轻人没有负债,而86.6%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,十个里就有一个同时使用多个网贷工具。
为了还钱,张玮想出了三种办法。
第一种方法是卖掉面包车,拿着卖车的钱和公司补发的派费作为周转资金,开始“以贷养贷”——把钱从利息低的平台提出来,还到利息高的平台。
张玮发现,腾讯旗下的微粒贷针对他的日利率是0.025%,比小米贷、借呗少了一半。他提出来65000元,把利息高的欠款先还上。这个方法持续了9个月,最终以失败告终:今年1月,他的欠款总数是16万,到了10月,依然是16万,也就是说,“之前还款都是在还利息”。
疫情期间,张玮入职了一家线上生鲜公司做派送员,“不要命地跑,才可以跑上一万、一万一,想自己活得长一点,跑个七八千都可以。”有了这部分收入,他才能继续还款。但到了今年四月,他发现自己每个月的利息仍有2900元。
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,他又想出了第二种方法:给自己消费降级。张玮喜欢骑行、游泳、旅行,到全国各地的火车站前拍照打卡。在云南,坐绿皮小火车看山中风景是他无法忘怀的记忆。为了减少支出,这些爱好都成了过去式。
来上海这几年,家人总催张玮找个女朋友,觉得他三十几岁了,“该成个家”,但因为还债,他放弃了全部的社交,包括相亲。
第三种方法,是中断每个月2000元的社保和900元的商业保险,拿来还网贷。原本,线上生鲜公司并没有给派送员买保险,派送员想有安全保障,只能自己买。
▲ 图 / 《一条龙》剧照
现在,除去每月800元的房租和1200元左右的伙食费,张玮剩下的所有收入都用来还贷。他的生活被精简到只剩下吃饭、睡觉、工作,玩一会儿手机游戏都会有“深深的罪恶感”。
余芊至今还在“以贷养贷”。她也发现,大多数网贷平台的年利率都在18%-20%左右,很快就会滚出高额利息。为了快点还钱,今年年初,她向一家银行借了一笔48000元的小额贷款,年利率10%,这笔钱可以帮她安全度过2020年。
也有人干脆不还。在网贷互助小组中,有组员专门分析了逾期的种种后果。
不还钱,首先会上“征信黑名单”,这意味着以后在哪儿都借不出钱来了;接下来一段时间,网贷平台会疯狂催收,如果还是还不上来,网贷公司可能就会酌情减免;减免后继续不还,会有人上门调查和起诉。
就算法院判决了还款,此时依旧不还钱,最坏的结果就是冻结名下资产、银行卡里的钱都被法院扣走,以及被列入失信人黑名单,限制高消费,不可以坐飞机、高铁,不可以租豪华写字楼。
在一部分组员眼里,原本负债者生活质量就不高,不会有高消费,更别谈买房子,所以这些后果并没有多可怕。
但在小组中,拒不还钱的人只是少数,对更多人来说,有一件事比这些后果还要可怕。
仅仅因为买东西就欠了十几万网贷,余芊也觉得这件事听起来十分荒诞,她无法说服自己向父母“坦白”,但又无法克制购物的欲望。
她的原生家庭十分严格,从小到大,她提出的要求,几乎没有被妈妈满足过。小学时,同学们都玩轮滑,妈妈不给她买,别的孩子上艺术班,妈妈也拒绝给她报。
今年年初,余芊实在撑不住了,跟妈妈说自己“欠了一万块钱”,没想到妈妈焦虑到晚上睡不着觉,说“你一个女孩子干这种事”。
她知道,一旦他们知道那个真实数额,“会对我巨大的失望”,“会跟我断绝关系”。但她内心其实又期盼着有一天父母知道真相,“我真的还不上了,你说他们会帮我还吗?”
张玮同样不敢告诉家人。他的老家在四川达州的乡村,从小家里就不富裕,初中时买一盘英语磁带,他都要向父亲百般请求,逢年过节找裁缝做一身衣服,会看到父亲满脸的嫌弃,“他觉得我们花钱了。”他知道,欠了债只能自己还,家里不可能帮助自己。
▲ 许多年轻人不光把自己未来的收入搭进去,还把家人的钱也圈了进去。图 / 《少年派》剧照
韩青冈自觉与父母的 “各种观念都不太一样”。读大学时,他参加马拉松比赛,想买一双1200元的鬼冢虎跑鞋,父母不同意,觉得“几百块的跑鞋就可以了”。最后,他用花呗买下了那双鞋。
犹豫了整整一年零6个月,8万滚成了10万,韩青冈终于“良心发现”,不再赌博,也不再网贷。他向父亲撒了个谎,说自己是借网贷投资“普顿外汇”,被骗了4万。
“普顿外汇”确有其事,毕业之前,班里好几个同学陷入了骗局,最多的被骗走十几万。那时他“特别清醒”,一眼就看出了骗局,但没想到,一扭头,自己把自己推进了网络赌博的火坑。
他也报少了数额,想剩下6万自己慢慢还。没想到不久后父亲就发现了,问他:“你是不是还有贷款?”又给了他4万。
和要不要坦白的挣扎形成强烈对比的,是最初使用网贷时的便利。
大学时代,韩青冈经常使用“花呗”,超前消费是一种潮流,同学之间甚至会相互比较谁的额度更高。
与几年前的韩青冈一样,95后男孩王浩正在读大三,也是“花呗”的忠实用户。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看过一个视频广告:年轻人想学萨克斯,但没有足够的钱,最后用花呗买下来,每个月只需要还一百多块,结尾的广告语是“年轻人,就是花呗”。
王浩每个月生活费1500元,他兼职写网文,稿费千字15-25元,日更五千字,一个月收入2000-3000元。
他并不焦虑,认为在年轻的时候花一点钱去提升自己、打开眼界很正常,因为“确定自己有足够的还款能力”。而花呗对大学生群体来说非常友好。
从某种程度上说,所有人都曾感到网贷平台的“友好”。
张玮创业时完全没有考虑银行,他在上海没有任何固定资产,也没有稳定工作,如果去银行借贷,柜员“可能都不正眼瞧一下的”,是网贷平台给了他双倍于信用卡的额度。
余芊最初从不用借呗,但2016年,一个朋友装修,差3万装修费,让余芊从借呗提现转给他,之后他再按月还钱。出于义气,余芊同意了。在后续的一年里,朋友按照约定陆续还贷,她发现,“没有催收电话打过来,也没有什么法院的传票,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。”
▲ 一些平台确实会在使用贷款过程中为用户提供额外的便利。图 / 手机截图
余芊也开始尝试使用,她越来越觉得,借呗简直方便到了极致,只要有额度,就可以立即提出现金,比信用卡套现更快捷——后者还得借助一台pos机。
“安全”借款与还款后,余芊不断看到各个网贷平台的广告。点外卖时,选美团的网贷平台付款可以“减两元”;想出去玩,去哪儿会首先推荐自己的网贷平台支付;在京东购物,使用京东白条最高减99元;上淘宝买东西结账,也会突然冒出来几百元的花呗“临时额度”。
在刘雨看来,网贷让自己产生了“可以消费得起”的错觉,去购买那些原本可能无法拥有的东西——大家会把网贷平台的额度当成自己已经拥有的钱。
于是,在“友好”之后,年轻人感受到了网贷的可怕。
还完钱后,韩青冈依旧收到了来自各个网贷平台的短信,五万、十万的额度等着他去开通领取,数一数,有十几条。
这让韩青冈想起了一个“小贷公司”的放贷员,自从加上这个人的微信,每天叫醒韩青冈的不再是闹钟,而是这位放贷员的问候。韩青冈形容那个人,“比你男朋友都热情”。
▲ 放贷之前放贷员的热情问候。图 / 受访者提供
对方解释,“实时”指的是刚刚办理了贷款或是浏览过网贷平台的用户电话,“隔夜料”则是已经被其他放贷公司联系过的电话——对放贷公司来说,联系得越快,对方办理贷款的可能性越大。
这代表着,如果有一个人刚刚使用了网贷,或是打开了网贷平台,那么他的贷款额度、联系方式都不再是秘密。一天之内,会有各种各样的网贷平台“雪中送炭”,其中总有一个会把钱成功地借给他。
大型互联网公司争相进场后,年轻人借钱这件事,正在变得越来越便利。许多互联网公司大力推广借贷产品,将审核门槛降低到年满18周岁,同时,依靠各种各样的技术、算法,互联网公司可以更高效地挖掘用户、评估风险,制定相应的营销方式并实现盈利。
在一篇名为《基于LRFM模型的网贷平台借款用户分类研究》的论文中,作者将网贷用户分为了三类。第一类用户借款交易频繁、借款金额大,对于平台的贡献度、忠诚度高,重复借款的可能性较大,占总体用户数量的16.9%。
第二类是不确定型用户,长时间未在平台进行借款行为,具有流失倾向,占总用户数量的48.9%,却仅带来10%的收益,属于“劣质”用户。
第三类是活跃用户,在平台交易时间较长,操作频率高,但为平台创造的利润较少,说明经常借款,但选择平台更谨慎,占总用户数量的34.3%。
▲ 图 / cfp
网贷平台只要依据用户操作行为将其划分类别,制定不同的策略,就会取得最大化的效果——第一类用户是核心用户,将最主要资源投入到他们身上,实施一对一的特殊待遇或赞赏;第二类“劣质”用户直接放弃;而第三类用户的忠诚度高、借款需求多,“重点在于提高其借款金额,提升对平台的信任度与熟悉度。”
所以,不难理解,为什么总有人发现,自己频繁借贷,“以贷养贷”,不管如何捉襟见肘,贷款的额度反而一直增加——他们正是网贷平台要找的人。只要持续还款,额度就会加码,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游戏就可以无限循环下去。
技术改变了互联网金融,也改变了人的欲望,在技术的加持下,欲望之门一旦打开,就很难关闭。
双十一,余芊又买了7000元的衣服,她觉得过去几个月还贷“太辛苦了”,要犒劳一下自己。更何况,打开购物APP,首页推荐位的东西总是能让她“种草”。
至于张玮,还在继续还钱。他不敢给自己设定还完的预期,“期望越大,失望越大。”至于结婚和成家,“只能顺其自然。”现在,每个月拿到工资后,他会去买60元的彩票,刮开涂层的那个瞬间,他感到了一丝放松。
(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涉及人物皆使用化名。)
文末点个【在看】,警惕网贷陷阱
点击下图,阅读更多推文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点在看
理性消费 才能掌控人生
↓↓↓↓